logo
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年7月7日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俞大鹏院士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开辉教授、洪浩特聘副研究员,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在超快电子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石墨烯集成于单模光纤端面,利用石墨烯超快热电子发射机理,成功研发出高稳定飞秒脉冲超快电子源。2025年7月,该项研究成果以“高稳定光纤集成石墨烯超快电子源”(Stable ultrafast graphene hot-electron source on optical fiber)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年7月2日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陈济雷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国际合作者在反铁磁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非线性磁子激发,成功实现了超低功耗条件下反铁磁自旋结构的定向翻转,为下一代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新的控制思路。相关成果以“Deterministic switching of antiferromagnetic spin textures by nonlinear magnons”为题,于2025年7月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发表于: Science Bulletin
2025年6月11日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俞大鹏院士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段路明院士团队,在超导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实验进展。研究团队成功在超导量子芯片之间实现了一条64米长的低损耗量子通道,基于微波飞行光子实现了高质量的远距离量子态传输和远距离纠缠生成,并首次实验演示了基于超导量子电路的跨芯片量子态以及量子门隐形传送。研究展示了基于超导量子电路构建长距离微波量子网络的一套可行方案,为分布式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奠定了关键实验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
发表于:
2025年5月20日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陈济雷副研究员、盛路通助理研究员联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Dirk Grundler教授课题组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海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Control of spin currents by magnon interference in a canted antiferromagnet"的研究成果被Nature Physics选为5月封面文章(Cover),并被 News&Views予以亮点报道。
发表于: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5年5月7日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的陈佰乐研究团队近期成功研制出首款全芯片集成的、基于微腔光频梳的微波振荡器。该器件将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芯片、高品质氮化硅微腔芯片和高速光电探测器芯片进行混合集成,在分米级尺度的芯片上同时实现了窄线宽激光器、相干微腔光频梳与低噪声微波源的三位一体集成。每个单独的芯片性能均达到业界标杆,同时该芯片系统可通过成熟的半导体CMOS和III-V族工艺实现低成本量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期刊。
发表于: Nature Physics
2025年4月23日
近日,在俞大鹏院士的带领下,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陈济雷副研究员、盛路通助理研究员联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Dirk Grundler教授课题组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海明教授课题组,在反铁磁自旋流手性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首次在反铁磁绝缘体α-Fe2O3中观测到反铁磁自旋波的相干干涉现象,创新性地采用电学与光学协同表征手段,系统揭示了自旋波在频域和空间上的干涉条纹分布特征,并成功实现通过调控自旋波频率来精确控制输出自旋流手性的突破性功能。这项重要研究成果于2025年4月23日发表在Nature Physics。
54